绥芬河 小乡镇变身国际商旅都市

2018-07-02 07:10 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 T大

今日绥芬河。 杜怀宇摄

如今的绥芬河互市贸易区商展中心。杜怀宇摄

1990年边境上的贸易大集。 周长有摄

6月21日,夏至。

外面下着雨,虽然腿脚也不太方便,但年近70岁的周长有仍要到绥芬河口岸走一趟。自去年新国门建成后,由于身体原因,他还没来过。作为一名用镜头记录了绥芬河40余年发展历程的摄影爱好者,怎可落下这一重要时刻的定格。因为在周长有和许多绥芬河人的心中,这国门就代表着绥芬河发展的开端——

从“西瓜外交”到打开“国门”

站在气派的绥芬河口岸前,看着一旁正在旧国门和中俄界碑前留影的游客,周长有有些兴奋:1983年,34岁的他调来绥芬河机关工作时,绥芬河从东宁县一个人民公社划出设市也不过8年,人口不足1万,有句顺口溜“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吃饭看天气,财政靠补贴”是当时对绥芬河的真实写照。而今的变化简直就是翻天覆地。

他至今记得,来绥芬河那年,正好赶上绥芬河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当时在他看来,这个举动有点胆大,但也觉得很有气魄。

禁区打开了,如何开放搞活,兴边富民?当时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作为陆路口岸的绥芬河只有大胆加快边贸发展,才是出路。1984年,协会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6人乘铁路轨道车,携带500公斤西瓜,赴绥芬河毗邻城市波格拉尼奇内访问。

“西瓜外交”成功了,绥芬河对外贸易大门微微启动了。随着1987年绥芬河与波格拉尼奇内边境易货贸易协定的签订,加之我国南方城市的逐步开放,这里的人们再也坐不住了,边民贸易从有限而隐蔽逐步公开和扩大。虽然当时还没有真正的柜台,没有门市商场,有的只是中俄边民的以物易物,但终归开启了中俄贸易之门。

1988年,绥芬河成为我省通贸兴边试验区,67名劳务人员首次出境种植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开了先河。

1992年,绥芬河跃升为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口岸,对外贸易和经贸技术合作迅猛发展,形成了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和民间互市贸易同步推进,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渐成为中俄边境线上冉冉升起的一座明珠口岸城市。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自此也成为绥芬河精神的根基和血脉。

国门的打开,不仅走来了俄罗斯人,也带来了大把的卢布,于是“欠欠”出现了,“国际倒爷”涌来了,一批批创业者报到了——

从“欠欠”交易到跨境电商

每个周末,周长有都习惯到中俄边民假日大集逛逛。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可买,只因这是今年“五一”后政府以“欠欠”之名开设的旧物交换市场。这个大集就是了解“欠欠”历史、重温中俄友谊的一扇窗。更是城市的新名片,中俄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周长有回忆起当年“欠欠”的盛况:一个篮球场大的地方,人们自发用木杆围成一圈,那时还没有几个人懂俄语,大家就嚷着“欠欠”(英译交换之意),站在里面的俄罗斯人用相机、望远镜、呢子大衣等换中国人的皮夹克、运动服、玩具等。之后大大小小“欠欠”市场的兴起,不仅大批“欠欠”者成为“国际倒爷”,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淘金者,边城也因为卢布的涌入而渐渐变大。

在周长有心里,还有个地方很特别,它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诉说着商海故事和传奇,那就是青云市场。

浙江台州业户李金菊从市场开业一直坚守在此。说起当年交易的场景,她说怎能用一个火字形容,简直就是疯狂,那钱就像随便捡似的,站到腿软数到手软,富了边民热了边城。如今在青云市场,随意问到一个业户,可能就是当年挣了第一桶金的“国际倒爷”;推开街路两旁企业的大门,其原始积累大多就此起步。青云市场的建设给外贸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此后,绥芬河又陆续建成了十多个专业贸易市场。一如青云市场经历了金融危机、市场波动、卢布贬值的起伏兴衰一样,绥芬河不断在经济发展中调整姿态,坚定前行。

现在,“欠欠”交易早已被人民币和美元现汇交易所取代,“国际倒爷”有的走向南方、走出国门去闯更大天地。青云市场也不再火爆,但市场和业户并未被动等待,门面只是窗口,现在的买卖线上线下融合营销。

而今,全城电商贸易如火如荼。绥芬河适应新形势,通过实施“电商+传统商场”“电商+俄货市场”“电商+项目”“电商+物流”战略,开辟对俄跨境电商新通道,借助互联网“买全俄、卖全国”,成为国内最大的俄罗斯商品集散地。目前有7000余家电商开展网上销售业务,“中俄云仓”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成为全省首家处理现场验放通关业务平台。全市仅去年发送跨境电商包裹21万件,交易额1595万美元。今年前5个月,跨境电商交易额达625.7万美元。阿里巴巴研究中心发布的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中,绥芬河名列18位,为我省唯一上榜的“电商百佳县”。

昔日的全民“欠欠”发展成了现今的全民电商。这座依托中俄边贸、经贸兴业的新兴城市,依靠国家改革开放大政策,推动了对俄经贸的快速发展,不断续写着辉煌——

从百年口岸到“黄金通道”

周长有十年前出了一本摄影作品《镜头中的绥芬河》。这个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中东铁路的起始地,曾飘扬了18个国家旗帜的“旗镇”,每块砖石都有故事、每个道弯都有来历的小城,生机无限的国际商都,在他的镜头里,绥芬河的历史发展清晰可见。

从“欠欠”到边境小额贸易,从“手拎包”到货物进出口清关贸易,从商品运来运去的“二传手”到产业项目的落地加工,绥芬河已成为中俄经贸产业集聚的开放城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窗口和桥梁,承接振兴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大开发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绥芬河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

因其这个“黄金通道”,东出西联、南下北上,陆海联运大通道通海达洋,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俄罗斯木材进口集散地和重要的资源能源进口口岸,口岸过货历史性突破千万吨大关,这既是里程碑,更是口岸加快发展的新起点。

因其这个“黄金通道”,从1991年开始的旅游人数逐年上升,去年创8年来最高,达107万人。

因其这个“黄金通道”,“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国林木业,利用中俄市场和资源,在境内外园区间构筑了上下游产业链条。蓝洋集团则将果蔬市场渗透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年出口果菜18万吨,年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对俄果蔬出口领军企业。

因其这个“黄金通道”,迎泽集团专门向内发展,全力打造全省最大规范化标准化俄罗斯商品集散中心。而布思特集团则一心向外开拓,专门面向俄罗斯市场,注册自己的品牌商标,成为远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专业汽配企业。

因其这个“黄金通道”,境内拥有综保区、边合区、互贸区等特殊功能区,享有卢布现钞使用、食用水生动物进口指定口岸、整车进口口岸及俄公民入境免签、境外旅客离境退税试点、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开放政策;境外对接俄远东大开发战略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制度,多重叠加的政策红利处于沿边口岸第一方阵。

从清晰定位到蓝图描绘,绥芬河历届领导班子不断更新观念,以大口岸畅通大通道、集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新时代征途中步履坚定地——

从这里到世界

漫步绥芬河,满目的俄文,随处可见的俄罗斯商品;忙着进出境的旅游团,长长的过货车辆;异域风情与现代城市的交相辉映,无不显示出这座边城的魅力和活力。因而再出一本展现绥芬河四季风情的影集,让绥芬河走向世界,这就是当下周长有的心愿。站在百年老火车站前,指着“哈绥俄亚”集装箱班列鸣笛启程的地方,看着货场里正在换装木材的火车,他感慨地说:绥芬河因口岸而建,靠开放而兴。这40多年的发展,就是中国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回望来路,四个十年,一组数字的对比,可以充分展示出绥芬河的不懈努力和发展变化。

40年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几乎为零,国内生产总值997万元;30年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493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6499万元;20年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62013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70621万元;10年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58.3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614921万元。

而今,近20万人口的绥芬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9亿元。口岸过货、对俄贸易多年占全省4/5、1/4左右。近10年累计实现对外贸易额562.5亿美元(其中对俄278.3亿美元),居全国沿边口岸首位,经济综合实力重回全省十强县首位。今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6.2亿美元,口岸过货298.4万吨、增长9.4%。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市,卢布可在这里自由存取,俄罗斯人可用卢布直接吃饭、购物、消费。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绥芬河用几十年的创新发展成就告诉人们,从昔日边陲小镇到繁华的口岸都市,这里就是中外客商观光旅游、洽谈贸易、投资兴业、共谋发展的神奇热土。正如绥芬河市委书记王兴柱所言:绥芬河紧扣我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的发展定位,在服从服务龙江开放发展中思考和行动,更好发挥前沿窗口、合作平台和战略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当好排头,在龙江打造“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中走在前列,在新一轮扩大沿边开放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